带路高峰论坛特辑:“一带一路”气候风险与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

日期:

本期的主题聚焦“一带一路”气候风险与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探讨带路国家如何识别气候风险、发展气候投融资和建设韧性基础设施,走上绿色韧性包容的发展路径。

cover的副本.png
《迎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辑》|中能网

为了配合第三届带路高峰论坛召开,《迎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特辑》自2023年9月启动。本期特辑节目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主办,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和中国能源网协办,汇集行业专家精彩讲解和评论,助力“一带一路”绿色高质量发展与合作。本期沙龙邀请到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刘洪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绿色“一带一路”项目主任刘丰蔚和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资深项目专员陈蓥婕进行现场对话。

本期的主题聚焦“一带一路”气候风险与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探讨带路国家如何识别气候风险、发展气候投融资和建设韧性基础设施,走上绿色韧性包容的发展路径。

沙龙对谈上,主持人与嘉宾围绕带路国家面临的气候风险、脆弱性与影响,投融资如何支持韧性和气候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风险下带路国家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等话题展开交流。绿研观点梳理如下:

发展中国家在适应投融资领域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据估算,2019年至2020年,全球实际流入适应领域的资金仅为年均460亿美元。2030年前,全球年平均适应成本达到1500亿至3300亿美元。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脆弱性普遍较高,其适应需求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仅从已制定的政策来看,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年均适应资金需求即达到710亿美元。由于气候相关风险评估仍不够完善,目前对适应成本和资金需求的估算可能存在低估的情况。

目前对适应投融资的监测、评估和信息披露不够完整,不利于适应资金的统计和动员。除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对适应投融资的追踪和披露较为完善之外,地区间和国别的适应资金流动和使用情况仍不够清晰。因此,各方需健全对气候绩效、特别是适应绩效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并推动气候相关信息披露,以激励更多具有气候韧性的投融资活动。

在开展海外投融资时,中资企业更关注环境风险管理的合规,对项目面临的气候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的识别与管理仍待加强。随着气候风险不断加剧以及各国不断增强国家自主贡献方案等目标与行动,企业和投资者可以在项目前期开展气候风险评估,识别气候相关的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在项目设计和咨商过程中结合东道国和在地社区构建气候韧性的需求,提高项目整体的气候绩效表现与可持续性。


封面|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