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嘉满:智库与NGO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日期: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为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智库和NGO有着不可忽视的政策建言和民间桥梁作用。然而,由于“走出去”使所遇掣肘和其自身能力有限等因素,目前我国的智库和本土NGO在带路建设,尤其是带路绿色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作为一家中国的民间组织,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已于七八年前便走出国门,在海外成功实施了多个项目,对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很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并对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期《绿色聚焦·中国与世界》特别邀请了GEI执行主任金嘉满,就“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民间组织如何发挥作用和如何“走出去”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金嘉满

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

1982年开始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曾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院长办公室和科技服务中心工作,先后从事大气环境容量研究、行政管理和联合国卫星地面站负责人等工作。2004年创建民间环保机构全球环境研究所,主要在能源与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和中国海外投资与环境等三个领域开展研究、实践和政策推动工作,特别是利用民间NGO建立多利益相关方平台,在国内、国际合作实施项目,解决环境问题。1987年完成中国科学院职工科技大学学业。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为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智库和NGO有着不可忽视的政策建言和民间桥梁作用,帮助政府和企业解决其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障碍和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智库和本土NGO“走出去”所遇到的掣肘和自身能力有限,在带路建设,尤其是带路绿色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

作为一家中国的民间组织,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已于七八年前便走出国门,在海外成功实施了多个项目,对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很深刻的了解和研究,并对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期《绿色聚焦·中国与世界》特别邀请了GEI执行主任金嘉满,就“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民间组织如何发挥作用和如何“走出去”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1 标题:中国民间组织在带路建设中的作用有待加强

Q: GEI有非常丰富的海外项目经验,从多年的研究成果来看,您认为政府、企业、智库、NGO在带路绿色建设中,各自应发挥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应如何协同合作,才能将“一带一路”效益最大化?

A:在带路建设中,政府提出战略和政策予以引导,企业是投资和实施主体,智库提供智力支持,NGO架接民间沟通桥梁并为政府提供反馈意见。目前,中国的智库和NGO在带路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亟需加强。

 

2 标题:海外投资应考虑资金投向和环境成本

Q: 您认为“一带一路”绿色化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NGO在其中所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A: 带路绿色化包括两个方面:绿色投资和普通项目的绿色化。政府和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应考量资金投向和环境成本。NGO可在调研基础上开创一些新模式和新工具,为各方建立交流平台,切实解决项目落地实施所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3 标题:要注重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交流和沟通

Q: 您认为我国企业在几十年的“走出去”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有哪些?

A: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因地制宜得了解当地情况,注重与利益相关方的交流并平衡相关利益,以有效管理因此造成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风险。

 

4 标题:国家应设立标准和门槛,引导企业有序投资

Q: 从政策层面来讲,未来应如何规划和引导,才能增强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进行负责任投资的的内在驱动力,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减少因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冲突和纠纷?

A: 国家应提出相关的战略、目标、标准和门槛,引导企业有序投资,避免恶性竞争而导致各类风险。企业也需将政治、环境和社会风险考虑在投资成本中,避免因盲目竞争而忽略相关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5 标题:建立多方协作机制,助力带路倡议实施

Q: 您对企业和NGO走出去有很深刻的研究,在众多的实践和案例中,您认为有没有适合的、可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案例可以推广实施?

A: 由于资金支持等原因,目前无法开展深入研究,为企业有效防控环境风险提供建议和参考。需建立政府、企业、智库和NGO的多方协作机制,综合考虑战略实施路线图,实现效益最大化。

 

6 标题:顺应潮流走出去,在实践中探索

Q: 有专家说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可能是“走出去”的第三次浪潮。GEI作为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的成功典范,您觉得本土民间组织走出去的内在原因有哪些?GEI成功走出去的主要经验是什么?能否为我们本土机构的走出去提几点建议?

A: 民间组织走出去有不同的阶段,由于各种机制缺失、自身能力和需求等问题,中国民间组织的全球化目前还处于前期阶段。在时机恰当的时候,民间组织应抓住机遇走出去,以务实的态度,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由《绿色聚焦·中国与世界》期刊策划编辑组采访、剪辑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