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解振华:新建“带路”项目应尽量争取发展可再生能源

日期:

聚焦中欧绿色合作高级别论坛

2020年11月16日,中国驻欧盟使团、欧盟中国商会和欧洲工商峰会联合主办中欧绿色合作高级别论坛。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解振华应邀出席,与欧洲知名学者新地平线项目创始人莎达·伊斯兰姆展开对话,就中国“十四五”时期绿色发展、中欧绿色合作、全球气候治理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解振华首先指出:为实现“2030年之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一有力度、有雄心的目标的提出既有实践的基础,也有科学的论证。同时,“中国的实践证明,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并不会阻碍经济增长。”解振华强调:从“十四五”开始,我们还要限制(甚至)禁止煤炭和火电厂进一步发展,在这方面采取更多积极措施。

主持人莎拉向解振华提问道: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火电厂依然在加紧建设,中国也在这些国家投资了化石燃料项目。在中国自身从火电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同时,在这些国家的目标会有如何的改变?

解振华说:我去年访问了泰国,与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的同事进行了交流。我对他们说,可再生能源现在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成本也在逐渐降低,而火电厂造成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什么现在一些国家还在要求建火电厂呢?他们告诉我,一切还是要从实际出发。有些国家现在仍缺少能源,需要火电厂提供的能源,而发展可再生能源可能会给电网安全带来威胁,因此这是出于实际需要。

解振华继续补充说:已经建的是因为它有实际需要。比如一个国家领导人对我说,他现在需要的“面包”就是能源,而且急需能源来支持经济发展。但是我们希望不再建设新的火电站。在存量这部分,还要逐步进行改造和淘汰。新建的则应该尽量争取发展可再生能源。这样的话,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也将达到一种平衡。

解振华还提到了中国和美国的气候合作历史,表示“非常希望美国能够回到《巴黎协定》,继续和大家一起发挥作用。” 解振华也对“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做出展望,期待中欧通过这一机制把合作固定下来,打造更多平台与纽带,进一步展现领导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

在气候行动的合作方面,中欧有很大的合作空间,通过加强政策对话,开展务实合作,选择一些优先领域,既推动各自的经济发展,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气候韧性,创造更大的市场。


本文来源于GreenBRI,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