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保合作一直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份报告收集了中国的生态红线、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境生态廊道、非洲的泛非洲绿色长城生态修复、菲律宾等沿海国家的海洋蓝色碳汇、生态补偿、非洲热带雨林区加蓬的零毁林供应链、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东南亚老挝的有机农业、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遗传资源共享及妇女赋权、中国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适应、以及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减贫共12个案例。
报告对案例背后的逻辑关系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并针对每个案例涉及的具体领域提出可推广借鉴的政策建议,包括参与机制的包容性、政府的支持、合作机制、政策引导以及可复制和可拓展性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报告还对“一带一路”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发展形成相关评价,并对如何加强二者的协同发展提出合作建议和未来展望。
报告摘要:
2013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后,共建“一带一路” 国家已经从亚欧延伸至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等区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量投入,如公路、铁路、桥梁、港口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挑战。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实践,可以为共建“一带一路” 国家提供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案,这也是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方案和智慧。
《“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报告》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秘书处组织编写,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专题伙伴关系提供技术支持,支持单位包括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保护国际基金会(CI)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 案例收集过程中还得到新加坡金鹰集团、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支持。
本报告通过科学研究和相关数据,主要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的机遇和变化,并通过案例的形式来进一步论证这种机遇在实施层面如何发挥作用。案例遴选过程中查阅了《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案例库、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扶贫案例库、中方联合国生多峰会立场文件等资料,并选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典型案例,例如自然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零毁林供应链、减少农药使用、遗传资源共享、性别平等、气候变化、减贫等。
本报告收集了中国的生态红线、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境生态廊道、非洲的泛非洲绿色长城生态修复、菲律宾等沿海国家的海洋蓝色碳汇、生态补偿、非洲热带雨林区加蓬的零毁林供应链、鄱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东南亚老挝的有机农业、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遗传资源共享及妇女赋权、中国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适应、以及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减贫共 12 个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包含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影响力的成熟案例,也包括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项目案例。
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对案例背后的逻辑关系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并针对每个案例涉及的具体领域提出可推广借鉴的政策建议,包括参与机制的包容性、政府的支持、合作机制、政策引导以及可复制和可拓展性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报告还对“一带一路” 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发展形成相关评价,并对如何加强二者的协同发展提出合作建议和未来展望。
重点案例:
-
最完整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中国生态保护红线
-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构建快速发展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跨界链接
-
泛非绿色长城倡议——塞内加尔案例
-
滨海生态系统保护的机制创新——蓝色碳汇和绿色保险
-
从承诺到行动 中国在加蓬负责任林业投资十五年可持续发展之路
-
促多方合作 守护鄱阳湖生物多样性
-
大宗农牧业商品可持续供应链与零毁林
-
老挝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农业和土地管理政策的主流框架
-
海南沉香资源的研究、利用及其在东南亚地区的联合试点
-
妇女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来自广西马山县古寨村的故事
-
西南喀斯特区域的广西环江县科技扶贫
本报告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2021年政策研究专题报告系列之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