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全球海洋开发空间治理

日期:

尽管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截至目前尚无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评价标准,难以直接参照和借鉴。同时,不同海洋开发空间类型缺乏合理的特征描述,系统评价模式有待建立。

图片来源:网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首要任务就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在海洋空间方面所指的就是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列为首要目标,提出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并以“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论述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涵,包括科学编制海洋功能区划、控制海洋开发强度、加强海洋环境治理、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内容。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重要战略规划中,充分表明了我国重视海洋生态文明的态度和决心,也指出了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具体内容。然而,相比于普遍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人们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及其与现有海洋开发实践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导致建设行动上的困惑或偏差。因此,科学认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人类海洋开发空间治理格局至关重要。                               

海洋生态文明表征人海关系进步水平或程度,是生态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对比国内外海洋生态及海洋开发关系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西方海洋文明未必那么“生态”。西方古典文明(Civis)表征地中海城邦社会文化进步,但沿海冶炼已导致当时水体污染;16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启欧洲海外圈地和殖民进程,推动各地沿海空间被动开发,生态压力迅速上升;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范了海洋开发秩序,也拓展了海洋外延开发空间;海洋生态系统治理构想的提出提升了海洋文明的生态内涵;但是在21世纪初,深海开发动作仍然快于生态保护。与西方不同,中华文明包涵海洋生态“基因”, “天人合一”思想代表了东方朴素生态文明理念。 海陆环境及其变迁支持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 “海上丝路”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海外传播, 中华文明重心轨迹趋向沿海地区,中国现代的海洋生态文明理念也引起了关注。

海洋是地球表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作为非水生高级生命群体,其海洋开发活动是人海相互作用关系的基本内涵。这种活动既离不开海洋,又不宜长时间直接生存于海洋空间中,根据已有研究文献共识,可以将人类的海洋开发活动按照与人类活动所主要依存的陆地空间距离关系,初步划分为以下四种海洋空间开发范畴,即:海岸带开发、海湾及边缘海开发、远洋海域开发、离岸海岛开发。作为复杂、系统、开放的海洋资源环境利用活动,海洋开发深刻改变着人海关系和地域系统。目前而言,海洋空间开发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 开发过度,超过海洋环境承载力。追求规模经济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美国的沿海开发;我国沿海经济高速发展、内陆资源环境恶化也加速了海岸带开发,尽管东部环境治理体现出一些成效, 但并未扭转环境质量整体下降的趋势。

第二, 开发无序导致海域资源枯竭。海洋资源衰退已经印证了海域资源开发“公地悲剧”,而海洋空间开发自治组织建设机制还在“小心求证”。

第三, 海域治理分割阻滞生态修复。美国现有条块管理难以适应生态系统内部运行和外来冲击,欧盟成员国海洋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国际合作的协调成本较高。

针对海洋开发存在的各种问题,国内外展开了很多探索面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布局优化路径,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海洋空间规划。海洋空间规划和海洋保护区建设已成为协调人海矛盾的公认有效途径,新近动向包括三维海籍划界和海洋立体空间布局的工作;我国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来协调陆海开发秩序, 效果还有待观察。

第二, 国际海底区域勘探与保护。尽管绿色和平组织呼吁谨慎开发深海, 但日本等海洋大国却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深海资源商业化开发;我国也在筹备太平洋C-C区海底铁锰结核开采, 但深海勘测、开发和保护的能力建设尚需时日。

第三,跨海域开发与保护合作。环波罗的海合作趋于成熟,大加勒比海地区环境合作也卓有成效;我国参与大黄海生态系“减压”研究取得进展,但是当今错综的国际局势使得我国全面推动跨海合作举步维艰。

时至今日,尽管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截至目前尚无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评价标准,难以直接参照和借鉴。同时,不同海洋开发空间类型缺乏合理的特征描述,系统评价模式有待建立。此外,海洋开发空间秩序建设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也缺乏系统的地研究。

为探究全球范围内对于分类型海洋空间开发活动的重点关注领域,作者通过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SSCI文献检索数据库,以对应“海洋空间+开发”的对应英文专业词汇组为主题检索词,对2012-2016年发表的国际社科核心文献(SSCI)进行检索和分析。研究发现:

1.不同海域的学术研究重视程度相当,海岸带、近海、远洋、海岛文章数量不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别;

2.研究领域的学科视角尽管存在差异,但是绝大部分研究对象的关注首要或前列领域都是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领域,与本文所探讨的海洋生态文明视角存在内在一致性,但是依然存在不同海洋开发空间类型及分支海洋空间开发类型的其他学科视角差异,总体特征表现为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更多涉及城市研究,远洋及深海涉及国际关系、国际法律等领域;

3.重点研究问题与研究学科领域相一致,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更多探讨人海关系紧张及对策研究,远洋及深海涉及海洋开发能力建设、海洋国际公共治理体系建设及规则设计等;

4.涉及主要区域(案例)部分较为分散,还因为语种(英语)原因掩盖了更多非英语文献涉及的相关区域研究,但是依然看出中国、北美、欧洲、大洋洲的海岸带与海湾空间文献相对集中,太平洋公海研究、太平洋CC区(Clarion-Clipperton Zone)海底矿产开发问题研究是远洋深海开发关注重点,东南亚岛屿国家、南太平洋岛群及小岛国、地中海及大西洋岛屿等是海岛开发关注的侧重对象。

同时,通过梳理关于全球不同类型海洋空间开发活动的研究实证案例,结合对东北亚(韩国西部及东南沿海)、东南亚(新加坡)、欧洲(英国东部沿海、法国西部沿海)、北美(美国西海岸及旧金山湾)、澳大利亚(东部及南部沿海)和中国沿海省市区实地考察,可以印证:全球海洋开发活动存在海岸带、海湾及边缘海、远洋、海岛等类型的特征区别,不同海洋空间活动类型可以通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性指标予以审视和评价。这些概念性的指标中包括描述生态文明状态的总量、结构和功能指标,也包括描述生态文明过程的趋势、周期和突变指标。

以上结论,在理论上可促进基于海洋生态文明范式的海洋开发活动分类型研究;在实践上将有助于我国及沿海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兼具海洋生态文明标准的海洋开发战略与政策。同时,在国际层面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海洋生态文明的话语,促进国际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交流,也有助于我国参与相应的国际海域空间的开发与保护项目合作。

 


本文作者刘曙光,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期研究领域包括海洋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战略,国家海洋创新体系建设等.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17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