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外各方对带路绿色发展的多元观点与践行(二)

日期:

在资源相对短缺、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外延式发展模式遇阻等挑战下,全球经济向绿色转型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并在国际社会取得了共识。绿色经济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近几年其在全球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特点。本期瞭望丝路通过整合与分析多方观点和实证数据,着重探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洲(欧亚、中亚、东亚)与极地(特别是北极)地区的实际落实情况及已造成的影响。另外,围绕中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如何将经济增长需求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这一问题,进一步强调绿色工具的合理运用对于带路沿线国家向绿色经济转型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查看往期

 

intro 导语

在资源相对短缺、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外延式发展模式遇阻等挑战下,全球经济向绿色转型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并在国际社会取得了共识。绿色经济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近几年其在全球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特点。本期瞭望丝路通过整合与分析多方观点和实证数据,着重探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洲(欧亚、中亚、东亚)与极地(特别是北极)地区的实际落实情况及已造成的影响。另外,围绕中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如何将经济增长需求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这一问题,进一步强调绿色工具的合理运用对于带路沿线国家向绿色经济转型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intro 国外观点

中国对全球绿色能源与低碳发展的贡献:在带路框架下的实证证据

China's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Green Energy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Empirical Evidence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Framework

 

Li Hongze等 

2018年06月

出版刊物:Energies , vol 11 , no. 6 , pp. 1-32

 

基于带路沿线国家的基本国情,发展绿色能源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增长、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的必要措施。此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全球绿色能源和低碳发展的贡献情况。其中,碳强度作为能够有效反应全球绿色能源和低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和相应的解决措施成为作者论述的重点。

 

通过分析(除中国以外)29个带路沿线国家碳强度的空间分布数据得出,空间集聚与积极辐射效应正在增长,而消极辐射效应正在减弱。该趋势表明研究对象(29个带路沿线国家)缺乏有效的牵引机制来推动全球绿色能源和低碳发展。作者进一步强调,带路沿线国家倾向于采用收敛其自身碳强度至稳定状态这一方式来实现全球绿色能源和低碳发展目标。该研究同时显示,投资率和开放度在减缓碳强度增长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发现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全球碳排放的减少和全球绿色能源的发展。此外,国家的碳强度易受到周边地区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减少碳排放是需要全世界所有国家共同参与治理的重要课题。
 
根据实证调查数据,作者为中国提出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框架下全球绿色能源和低碳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具体包含两方面:(1)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中国应组织建立全球绿色能源和低碳发展社区并将其纳入“一带一路”的发展框架和主要议程之中。(2)中国和带路沿线国家应加强合作,共建亚洲能源合作组织和“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平台;优化“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机制,使之符合国际标准;协助带路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减少因距离产生的贸易成本

 

阅读原文

 


intro区域聚焦

基础设施投资与低碳转型:“一带一路”倡议在欧亚地区的落实与推进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the Low-Carbon Transi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Belt & Road Initiative on the Eurasia Region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7年10月

出版刊物:OECD

 

基础设施投资对地区(包括欧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巴黎气候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必须确保投资决策符合二者的相关目标,使其具有可持续性、低碳和气候适应性。由于基础设施本质上是长期存在的,今天做出的投资决策可能会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模式。预计未来几十年里,“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欧亚地区带来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机会,但目前仍无法确定这些项目将以何种速度推进。此外,现有项目对经济增长、环境可持续性和人民福祉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发展,还取决于贸易政策的变化、实际落实和机构运营的情况。
 
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下属绿色行动特别工作组的年会总结,本报告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欧亚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与低碳转型的进展情况以及实现绿色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主要涉及环境与社会保障能力特别是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内容。此外,报告也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该地区下一步的活动计划指出具体方向。 

 

阅读原文

 


 

中国能否再北极地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Will China build a green Belt and Road in the Arctic?

 

Liu Nengye

2018年4月

出版刊物:Review of European,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vol 27, no. 1 , pp. 55-62 

 

近年来,中国在极地地区(北极和南极)非常活跃。2017年5月22日,第四十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同年夏天,中国最大航运公司中远集团(COSCO Group)成员之一的中远航运专业公司开始定期使用北海航线作为前往欧洲的商业航线。中国破冰船“雪龙号”在北极边缘航行84天后于2017年10月10日安全返回上海基地,完成了第八次北极探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资源丰富的北极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加强与俄罗斯在“极地丝绸之路”建设上的合作促进北海航线的开发。2017年6月20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正式将北极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下。鉴于北极环境的脆弱性,推动北极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在该地区成功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旨在阐明两方面内容:(1)探讨了中国带路倡议与北极政策的内在联系,以此反映出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北极治理框架的建立。(2)通过带路发展中涉及的环境因素,进一步探讨中国目前的监管制度与北极地区绿色“一带一路”发展之间的关系。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北极地区的能源开发和航运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中国在该地区实现其政策目标提供了支持。然而,由此产生的环境风险对中国政府的监管体系和企业的自律准则皆提出了严格要求。为了考察带路项目是否会严格遵循环保标准,作者从气候变化、海外投资与船舶污染三个方面分析带路绿色发展在北极地区实现的可能性。
 
一方面,北极理事会认为北极以外地区开展的活动是造成该地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正式践行 “一带一路”倡议之前需要仔细评估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另一方面,理事会对近些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所作出的努力表示充分认可,例如在杭州举办G20峰会、积极贯彻落实《巴黎气候协定》,以及建立南南气候合作基金等。鉴于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中国在北极地区开展绿色“一带一路”项目的目标之一,中国政府应从法律层面上严格把控可能造成高温室气体排放项目的实施。
 
在海外投资方面,中国商务部与环境部于2013年共同出版了《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指南》,要求中国企业遵循东道国的环境法规和标准。2017年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人民银行和外交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海外投资方向意见”中明确指出:境内企业使用不符合投资目的国技术标准要求的落后生产设备开展境外投资,不符合投资目的国环保、能耗、安全标准的境外投资,其在境外投资活动将受到限制。作者认为此类文件的出台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北极地区投资的环境标准。
 
作为世界第三大船舶拥有国,中国对北极航运(尤其是北海航线,即所谓的“极地丝绸之路”)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报告指出,在北极这种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进行航运活动,对船舶硬件质量,以及其系统和操作方面都有更高标准的要求。为更好地规避风险并促进“极地丝绸之路”的顺利推进,中国方面需要加强航运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建造能应对极地特殊气候与地理条件的船舶、训练海员。
 

阅读原文

 


 

"一带一路" 倡议:对中国与中亚经济体的影响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mplications for China and East Asian Economies

 

Sarah Chan

2017年

出版刊物:The Copenhage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35 , no. 2

 

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对包括东盟和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不仅为亚洲内部的投资和贸易流动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将有助于加快中国在基础设施、物流和旅游领域的并购活动,以及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和融资中的地位。
 
据统计,“一带一路”倡议项目落实所需的融资大多来自中国,特别是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和一系列与政府相关的机构。本文讨论了中国在促进区域互联互通方面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和投资,并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承诺对东亚地区及和自身经济的影响。

 

阅读原文

 


 

阿富汗与“一带一路”倡议:希望、视野和挑战

Afghanistan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ope, Scope and Challenges

 

Meena Singh Roy

2017年7月

出版刊物: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宣布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满足区域国家间“合作共赢、共同安全”的宏观经济目标。 “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加强双方在政策、金融、贸易和人文交流上的互联互通,从而进一步扩大区域国家间合作的空间。 习近平表示,中国希望找到新的增长动力,为全球发展搭建新的平台,重新平衡经济全球化。 本文阐述了阿富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期望和参与,中国对阿富汗在倡议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看法,并以讨论了阿富汗在落实带路倡议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阿富汗认为带路倡议是改善区域合作与互联互通的重要举措,为其促进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的长期政策作了补充。为推进跨国项目,喀布尔于2005年发起阿富汗区域经济合作会议,并于2011年在阿富汗外交部设立了区域合作理事会。2017年3月,阿富汗财政部长表示,阿富汗方面愿意将 “一带一路”倡议的着力点延伸至国外,使其成为连接南亚、西亚、中亚和东亚的贸易中转站。此外,阿富汗表达了希望加入中巴经济走廊的强烈意愿,巴基斯坦和中国似乎都对这种可能性持开放态度。然而,如何将中巴经济走廊扩展到阿富汗的后续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阅读原文

 


intro 绿色工具

实现亚洲绿色经济:财政手段所起的作用

Delivering green economy in Asia: The role of fiscal instruments

 

Dulal Bansha Hari

2015年10月

出版刊物:Futures, vol 73, pp. 61-77

 

亚洲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下对资源的需求量和消耗量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森林过度砍伐、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上升、不可再生能源枯竭、河流污染、荒漠化以及持续的气候异常变化等。尽管亚洲已在绿色经济转型上实现政策改革最大化,也充分运用财政手段改善资源与经济活动之间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但诸如“碳税”这类真正具有遏制碳排放量增长与促进经济转型的绿色财政工具尚未被广泛采用。
 
公共财政理论对如何筹集资金与提供公共物品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般来说,政府有两种选择:一是财政手段;二是公共借贷,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成功推动亚洲当前经济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报告还指出,若想大规模运用绿色财政手段来实现亚洲绿色经济的彻底转型,还需要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障碍,主要包括:(1)政策制定者所运用的财政工具具有差异性;(2)政策协调力度不够;(3)政治障碍;(4)制度性障碍,例如执行能力弱、产权制度不完善;(5)缺乏专业技能、标准、认证以及基础建设;(6)资金短缺与被歪曲的价格信号

 

阅读原文

 


intro 相关报告

Mahmoud Ibrahim Mahmoud (2018), 再缅甸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对于缅甸自然资本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的速评             

Greening China's Belt & Road Initiative in Myanmar: Rapid Assessment of Opportunities & Risks for Myanmar's Natural Capital From China's Belt & Road Initiative  下载地址       

 

Li Jianglong (2016), 评估中国城市绿色经济绩效与绿色生产力增长的措施与政策含义               

Green Economy Performance and Green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Cities: Measur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