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 | Germanwatch发布2022年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报告

日期:

2021年11月9日,Germanwatch发布《2022年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报告,基于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能源使用和气候政策四大类别,对欧盟和其他60个国家及地区的气候变化绩效进行了评估与比较。

2021年11月9日,德国观察(Germanwatch)、新气候研究所(NewClimateInstitute)和国际气候行动网络(CAN)联合发布《2022年气候变化绩效指数》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2022)报告,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权重40%)、可再生能源(权重20%)、能源使用(权重20%)和气候政策(权重20%)四大类别,对欧盟和60个国家及地区(共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2%)的气候变化绩效进行了评估与比较。报告指出,所有国家在各种气候变化绩效指数类别中的表现都不足够好,总体排名和具体类别排名的前3位仍然保持空缺。丹麦在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和气候政策类别中的绩效指数为“高”(high),因而其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总体排名最高(第4位),其次为瑞典(第5位)、挪威(第6位)和英国(第7位)。澳大利亚在所有类别中的绩效指数都为“非常低”(very low),其气候政策绩效指数排名最低(0分)。中国的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排名下降4位至第22位。

 

1. 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总体概况

由于没有一个国家在所有指数类别中都表现得足够好,因此,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排名第1到3位仍然是空缺的。丹麦的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排名最高,但其整体表现还不足以达到“很高”(very high)的评级。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是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排名最低的3个国家。各国气候变化绩效指数评级结果如图1所示。

来源: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

二十国集团(G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5%。G20国家中,英国(第7名)、印度(第10名)、德国(第13名)和法国(第17名)的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排名最高;11个国家的总体评级为“低”(low)或“非常低”;沙特阿拉伯是G20中表现最差的国家,排在第63位。欧盟的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排名为第22位,比2020年下降了6位,其总体评级不再为“高”。丹麦和瑞典是表现最好的欧盟国家,其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排名分别为第4位和第5位。

中国的气候变化绩效指数排名为第22位,比2020年下降了4位,其总体评级为“低”。在不同类别的评级中,温室气体绩效指数和能源使用绩效指数为“非常低”,可再生能源绩效指数为“中等”(medium),气候政策绩效指数为“高”。

 

2. 各类别气候变化绩效指数

(1)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导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5.4%,预计2021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出现强劲反弹。G20国家中,英国、墨西哥、印度、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绩效指数为“高”;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绩效指数为“非常低”。在此次新纳入评估的国家中,菲律宾的温室气体排放绩效指数为“高”,哥伦比亚为“中等”,越南为“低”。

(2)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尽管受到COVID-19的影响,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仍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260 GW(吉瓦),占全球新增发电总量的81%。能源部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可再生能源的评级结果表明,通过加快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可以为减排带来很大的改善空间。挪威的可再生能源绩效指数为“非常高”。G20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绩效指数为“低”或“非常低”;巴西、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亚的可再生能源绩效指数为“高”;英国的可再生能源绩效指数从2020年的“高”降为“中等”。

(3)在能源使用方面,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能源效率报告》Energy Efficiency Report)显示,2019的一次能源消费量呈上升趋势,许多国家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G20国家中,有7个国家的能源使用绩效指数为“非常低”;几乎所有的G20国家的表现都比2020年差;加拿大的能源使用绩效指数排名为最后1位;墨西哥、巴西、英国、阿根廷和印度的能源使用绩效指数为“高”。

(4)在气候政策方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报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指出,尽管各国在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中做出了更高的减排承诺,但当前各国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实现1.5 ℃目标所要求的减排量之间还存在差距。G20国家中,有10个国家的气候政策绩效指数为“低”或“非常低”;法国、中国、英国和印度的气候政策绩效指数为“高”;澳大利亚的气候政策绩效指数排名最低,为0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气候变化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1年第23期,廖 琴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