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Position:Home >> uncatalog >> Content
uncatalog

本期通讯围绕金立群行长提到的可持续获得投资回报、环境友好和社会包容三个标准,介绍亚投行的保障政策情况以及首批项目信息,简要评析亚投行最新《环境与社会保障框架》,呈现利益相关方包括民间组织、学者以及银行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

日期:2016-05-20 查看全文>>

导语 气候变化与厄尔尼诺的双重影响正在冲击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缺氧的海洋或成为新的“死亡地带”,加拿大爆发森林火灾,过火面积逾2000平方公里,印度极端高温加剧了干旱与缺水,太平洋岛屿消失在上升的海平面以下,数百万人因气候变化影响被迫成为背井离乡的气候移民。国家气候中心分析厄尔尼诺事件即将结束,但其影响仍将持续,中国南方仍将维持多雨态势,或引发暴雨洪涝以及次生灾害。最新报告警告,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或因全球减排不力及气候资金不足而每年面临高达5000亿美元的气候适应成本,是此前预计的4-5倍。继去年9月人民气候大游行,投资者,医疗工作者,信仰团体之后,上周起世界各地发起摆脱化石能源倡议,呼吁各国领导人采取有效举措摆脱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向100%可再生能源供能的未来转型,实现低碳繁荣。   热门微博 MT@绿色和平:加拿大阿尔伯塔省Fort McMurray遭遇史上最恐怖的森林火灾,10万居民被迫撤离。此次火势之大,时间之久,实属罕见。科学家表明火灾跟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温少雪,导致山火季节变长。在居民流离失所的同时,许多动植物也被这场大火吞噬,丧失了自己的家园。   关键点 气候变化影响正冲击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阻碍减贫努力。2015年成为史上最热年份,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均在增加。加拿大林火导致近10万人被迫疏散。印度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干旱,造成居民饮用水短缺以及农作物减产。美国政府拨款4800万美元用于安置因路易斯安那州洪水而被迫迁移的居民。五个太平洋岛屿因上升的海平面而彻底被淹没。如果缺乏保护穷人的减排努力,到2030年全球有可能增加一亿多贫困人口。 保护脆弱人群,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最佳时机就是现在。拖延行动只会增加气候适应成本。尽管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撤资煤炭,有研究称全球前500的大投资者中,近半数投资者对气候风险坐视不管。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2050年部分地区经济将因缺水而遭重创。若不能尽快落实减排行动并动员到新的气候资金,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适应成本将高达5000亿美元,是此前预估的4-5倍。中国山西七大煤炭集团巨额负债,华北电力大学最新报告指出,如果中国煤电企业“十三五”期间做出盲目产能扩张决策,将会面临亏损和投资无法回收的长期风险。 向气候友好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愈发强烈,把握能源转型的先机不仅顺应民意,且效益显著。世界各地的公众近期发起一项摆脱化石能源倡议,向污染企业与项目施压,呼吁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气候安全未来。继175个国家在地球日签署《巴黎协定》,再次释放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明确信号后,中美近日承诺将推动化石能源补贴改革,德国正考虑在2050年前关闭全部燃煤发电站,逐步摆脱化石能源,新西兰借助可再生能源优势推广电动汽车。七国集团峰会即将召开,七国集团首脑可以明确路线图,兑现其到2050年实现本国能源部门去碳化的承诺,展现气候领导力。   ​媒体报道 气候变化影响 2030至2040年大部分海域中所含溶解氧含量将明显减少(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加拿大林火或因厄尔尼诺(新华社) 全球变暖“点火” 厄尔尼诺“浇油”双重因素致加拿大林火(科技日报) 海平面上升 太平洋5座岛屿已“彻底消失”(新华社) 海平面上升导致太平洋五个小岛被淹没–研究(路透社) 气候变化会使海洋“缺氧”产生更多“死亡地带”(腾讯科技) 2030至2040年大部分海域中所含溶解氧含量将明显减少(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印度遭遇数十年来最严重干旱 蔗糖产量或创七年新低(华尔街见闻) 厄尔尼诺/拉尼娜如何影响经济?(中国气象报)   能源转型 在放弃核电后 德国又打算在2050年停运全部燃煤发电站了(界面) 新西兰出新政推广电动汽车 最大限度发挥可再生能源优势(新华网) 德国:2050年前煤炭发电站将停止运行(环球网) 近半数大投资者在气候变化方面无作为(联合早报)   英文报道 It’s time to break free from fossil fuels(350.org) Plight of Louisiana climate refugees ought to ring the bell for breaking free […]

导语 气候变化正在影响劳动人口的健康与生产效率,加剧部分地区水危机,并可能造成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世界银行最新报告警告,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短缺,若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50年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下滑6%。由于人口增多、收入增加与城市扩张带来的水资源供应的不确定,可进一步引发人口迁移与暴力冲突。国际劳工组织上周发布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导致工作场所温度条件恶化,降低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增加工伤风险。印度、印尼和尼日利亚等新兴经济体及气候脆弱国家有超过10亿劳动者及其雇主和社区已受到了工作场所严重高温的影响,而收入最低人群受到的冲击最大。到2030年,全球因气候行动不力而可能遭受超过2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对于刚刚重申对《巴黎协定》承诺的各国领导人来说,两份最新研究明确说明了采取强有力行动兑现气候承诺可以给国民带来的健康,环境与经济效益。   热门微博 MT@第一财经日报:世行最新报告称,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短缺加剧,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到2050年可能会下滑6%。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也认为,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工作场所温度条件恶化,新兴经济体将损失多达10%的工作时间,从而对经济产出造成不利影响。   关键点 气候变化正在危害公众健康,降低幸福感,减少生产力。从农作物减产,疾病蔓延,水资源短缺加剧,到不断增加的人口迁徙和社会冲突,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和降雨模式变化已经给人类健康和福祉造成了巨大影响。最新研究表明,极端高温正在增加劳动人口的工伤风险,降低生产效率,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与减贫目标的实现。 解决之道:创造100%可再生能源供能的未来。除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世界各地的工人正因全球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而付出惨重代价。2016年石油和煤炭市场的低迷让BP遭遇史上最大损失,并做出裁员7000人的决定。气候变化可能让全球1亿人口陷入赤贫或反贫。各国政府需要明确清洁能源转型的路线图,并兼顾公平,方能保护公众免遭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拖延只会增加成本;越早采取气候行动,效益越显著。即便实现《巴黎协定》中提出的1.5摄氏度的较高温控目标,到2030年部分国家将因气候变化引发的高温天气而损失工时高达10%至15%,其中最脆弱国家面临的经济损失可达数十亿美元。与之相对,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如果可以增加一倍,将每年在全球拉动1.3万亿美元GDP,创造2440万个新增就业,保护400万人免于过早死亡。各国可以不再受制于不断波动的化石能源市场,并不断向零碳未来迈进。 ​媒体报道 高温工作环境成气候变化的“新威胁”(财新网) 世行:缺水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损失6%经济增长(一财网) 世界银行:缺水将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界面) 全球经济发展 将受制于高温缺水(一财网) 世行:水源短缺问题将重创多国经济(新华网) Workers face 'epidemic of heat-related injuries' due to climate change (Guardian)   资源与工具 新闻稿:世界银行称气候变化导致缺水加剧可能使部分地区损失6%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 报告:《高温与干旱:气候变化、水与经济》(英文)(世界银行) 新闻稿:重大气候新威胁:工作场所高温作业(英文)(气候脆弱论坛 CVF) 报告:气候变化和劳动:高温作业的影响 (CVF/国际劳工组织 ILO) 报告:健康与气候变化:保护公共健康的应对政策(英文)(柳叶刀) 专题:气候变化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 报告:降低热度:极端气候、区域性影响与增强韧性的理由(世界银行) 报告:煤炭消费减量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和可避免成本(中国煤控项目) 报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就业影响(中国煤控项目) 报告:评估各国国家贡献被忽视的多重效益(英文) (NewClimate Institute) 执行报告:中国“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2016-2020)(中国煤控项目)   ​图片下载 ​ 水资源短缺的经济影响(世界银行),高温下工作(Flickr),气候与健康信息图(inhabitat)   大家说​ “缺水是对世界各地经济增长与稳定的一个重大威胁,而气候变化使问题更加严重。我们的分析表明,如果各国不采取行动管理好水资源,一些人口多的地区就有可能出现长期的经济负增长。但各国可以立即着手制定有助于今后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水资源的政策。”——世界银行集团行长金墉 “气候变化的任何重大影响总是以某种方式通过水来表现出来,不管是干旱、洪水、风暴还是海平面上升。水无疑是生命的中心,但也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世行经济师、报告第一作者达马尼亚 “高温作业加剧了正在努力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的脆弱性。”——菲律宾常驻联合国代表Cecelia Rebong […]

  导语 上周,环保部首次向全国人大作专项工作报告,指出中国去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资源环境承载已接近上限。这是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全国人大首次听取并审议年度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报告,为地方人大提供借鉴。报告指出,中国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等问题仍然突出。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日益凸显,“12%的危险化学品企业距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不足1公里”。 近期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引发的公众健康危机再次暴露出环境治理中的诸多漏洞,跛脚的环境影响评价引起广泛关注。周五上午,自然之友正式就常外“毒地”事件提起公益诉讼。然而,环境治理中预防成本低于后期治理成本。为避免更多的常外事件,在交给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前,政府需要先明确环境容量,在各项环境指标上通过设定总量控制划定生态红线,方能保护环境与公众健康,捍卫公共利益。   热门微博 MT@自然之友:#用行动捍卫碧水蓝天# 继4月20日向常州环保部门提出15项环境信息公开申请后,4月29日上午,自然之友就常州“毒地事件”正式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三被告化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重污染了原厂址常隆地块,后虽搬离、却均未对该污染场地进行妥善修复。   关键点 向污染宣战初见成效,“十二五”环境约束性指标如期完成。2015年,我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达标率为21.6%。全国主要空气污染物指标均超额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12.9%、18%、13%、18.6%。 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上限,经济低碳转型刻不容缓。根据环保部报告,2015年,PM2.5年均浓度超标近43%,是八成以上空气质量超标天数的罪魁祸首。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突出。海岸带自然湿地减少近15%。空气污染到2050年每年可导致全球660万人过早死亡。常州“毒地”导致近500名学生被监出血液指标异常。随着资源环境容量接近上限,加速发展清洁能源并提高能效,将推进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守住生态红线,改善环境质量与公众健康。 环境容量有限,简政不等于免责。生态红线的意义就是将不可开采的环境容量和资源与市场可以配置的环境容量和资源作出区别。随着环境风险的凸显,环境治理应采取预防原则,着重前端治理,并以谨慎态度对待风险。常州“毒地”等地方性污染事件频频威胁公众健康,并暴露出地方政府将简政放权与放松监管混为一谈,在简化环评审批流程时忽视了前端预防的问题。简政放权是重新界定行政与市场边界的过程。简政不意味着行政部门捍卫生态红线的责任的减少,而是这一责任的明晰。国家与地方的环保部门在“事”与“权”方面的界限能否清晰,将关乎环保简政放权改革的成败,也关乎公众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实现。   媒体报道 国务院首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环境状况(央广网) 陈吉宁向人大常委会作报告 去年突发环境事件减三成(中国新闻网) 中国空气污染转向内陆(FT中文网) 中国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缺口巨大(FT中文网) 环保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国际在线) 环保部长为何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面呈答卷”?(新华网) 自然之友就“毒地”事件 向常州中院提起公益诉讼(第一财经日报) 修复“毒地”为何造成“二次污染”?——常州外国语学校化工污染事件追踪(新华网) 常州疑似“毒地”50年污染史:快速城市化中的土壤修复“病态”(第一财经) 全国政协常委周健民: 应建立 “土壤清单” ,让”毒地”管理有据(第一财经) 审议国务院环保报告:土壤问题恐集中爆发 应尽快出台“土十条”(人民网) 三问常州毒地事件:屡遭举报 环评为何一路绿灯(新浪)   资源与工具 新闻稿:陈吉宁受国务院委托作2015年度报告(环保部) 报告:煤炭产业如何加剧全球水危机报告(绿色和平) 报告:京津冀如何实现空气质量达标?(中国清洁空气联盟) 博客:常州毒地事件再次警示环评“放权”需谨慎(创绿中心) 报告:不健康环境估计每年造成1260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 文章:从“十三五”规划看能源转型机遇(创绿中心财新博客) 文章:2016年中国环境领域的几大看点(中文对话) 报告:亚投行进展更新 — 环境和社会保障框架(创绿中心) 报告:煤炭消费减量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和可避免成本(中国煤控项目) 地图:蔚蓝地图APP(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图片下载 ​ 环保部长陈吉宁(新华网),空气污染(Flickr),水污染(Flickr)   大家说​ “优美环境是人类福祉的重要部分,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所以,保护环境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目的,只有在保护下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环保部部长陈吉宁 “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加之一些地方环保责任不落实、执法监管不严、基层能力不足等问题,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巨大,环境质量改善需要付出艰苦、长期的努力。”——环保护部长陈吉宁 […]

破纪录的168个国家将借世界地球日之机在纽约签署《巴黎协定》,再次释放经济去碳化和清洁能源转型的信号。

随着许多国家呼吁《巴黎协定》尽快生效,极端天气灾害正在全球蔓延。2015年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让高温与热浪提前造访印度,连续数日超过40℃的气温造成逾百人死亡。

News | 新闻中心 
About CGGL
 
Our Focus
 
The Journal
 
Information Center
Copyrights 2016-2022 Belt & Road Green Development Partnership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