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治基金会对民心相通的贡献

日期:

政治基金会制度是德国的一种特殊制度,即指一个政治党派在德国联邦议会中获得稳定席位持续参政,这个政党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政治基金会在国内外开展基于政党政治理念的教育和研究性活动,基金会的活动经费由联邦政府提供,而且其资助的幅度与政党在议会获得的议席数量挂钩。政治基金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来自于对纳粹独裁的反思,是对基于民主与法治的共同底线的多元社会治理的一种推动。这种多元性、网络性的智库,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民心相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政治基金会制度是德国的一种特殊制度,即指一个政治党派在德国联邦议会中获得稳定席位持续参政,这个政党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政治基金会在国内外开展基于政党政治理念的教育和研究性活动,基金会的活动经费由联邦政府提供,而且其资助的幅度与政党在议会获得的议席数量挂钩。目前,基于这一制度设立的政治基金会有亲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 亲社会民主党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 接近基督教社会联盟的汉斯·赛德尔基金会, 亲自由民主党的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会, 接近联盟90/绿党的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 以及亲民主社会主义党的罗莎·卢森堡联邦基金会。政治基金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来自于对纳粹独裁的反思,是对基于民主与法治的共同底线的多元社会治理的一种推动。

德国政治基金会本质上来讲并非资助型的慈善基金会,而是独立的非政府智库。尽管政治基金会资金来源于联邦预算,但是在治理结构上与政府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不接受政府的领导,政府也不对其行为负责。基金会与德国各大政党有着亲缘关系,但这种亲缘关系并不意味着依赖性。政治基金会在法律和资金上独立于政党,在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与其亲近的政党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在国内外开展各种活动,推广基金会与政党的共同政治理念,推进二者共同关注的政治议题的社会讨论。

在德国国内,政治基金会主要开展政治教育,增强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与能力;开展课题研究,为政党和政府提供信息与政策咨询服务;提供奖学金资助,培养人才,为德国各界培养后备力量。在国外,政治基金会可以算是德国外交的第二渠道,是政府外交的补充和辅助,通过项目合作、召开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提供奖学金等方式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展活动,尤其是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建设民主、自由和法治的社会结构。在对外活动中,政治基金会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合作项目获得相关议题的深入认识与理解,作为公开的“外脑”,为德国国内外交政策的相关讨论提供支持。有研究显示,从资金分配上来看,目前德国政治基金会更侧重于海外工作。

以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为例,该基金会在全球60个国家开展活动,在其中30个国家设有办公室,合作伙伴超过一百个。伯尔基金会与联盟90/绿党的共同政治理念是和平、公平、性别平等和环境保护等,所以其开展的活动必须基于这些理念,而且性别平等的理念更是被要求全面贯穿到所有活动中。在此基础上,不同地区的办公室会根据当地的特色来决定议题的取舍和工作方式。例如在美国和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工作重点通常会放在绿色经济和公平的全球治理上;在以色列,安全政策的工作就会更加突出;在资源出口型的国家,很多工作会更多地关注与资源相关的环境和公平问题。研究显示,伯尔基金会在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包括政府机构、学术机构、文化机构、非政府组织等,以民间性质的机构为主。伯尔基金会和绿党在德国发源于社会运动浪潮,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因此伯尔基金会在推进德国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针对性别、环境等议题的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国家办公室的这种纵向结构之外,基金会内部还存在议题导向的横向结构,来自不同国家办公室关注相同议题的同事与合作伙伴可以把与全球性议题相关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多元视角和知识汇集在一起,支持基金会在联合国这样的平台上参与全球治理等相关议题的讨论和交流。

海因里希·伯尔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干事长施密特于2007年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伙伴与合作2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综合评价了政治基金会在推进国家交往中民心层面的工作:“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曾经把政治基金会的作用和使命描述为德国外交和发展政策必要的互补性要素。基金会的优势在于提供官方外交不提供而且也不能提供的服务,因为基金会更加广泛地植根于各驻在国的社会之中。德国基金会制度的多元构想恰恰在国际工作方面发挥了效用。不管是社会民主主义的,还是基督教民主主义的,抑或是自由主义的和绿色政治的,基金会都可在国外通过寻求共同的价值基础,从而建立起长期的政治信任关系。因此,许多情况下,政治基金会结识到国外具有不同政治倾向的、有影响的政治家,不管是执政的、即将执政的,还是在野的。这种信任关系是基金会工作的外交资本和基础,对于官方外交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德国政治基金会海外活动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德国经济合作发展部的官方发展援助预算,可以被视为援助活动的一种。创绿中心在《实现互惠共赢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 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提到,“增进援助国和受援国之间的民间的联系也是援助国的核心利益所在,这种联系可以通过信息交流和情感搭建实现。”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必须加强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而言,与中国的民间有更多的互通,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双方共同探索更多的合作发展机会。德国政治基金会这种多元性、网络性的智库,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民心相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由陈冀俍(创绿研究院)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