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适应气候变化合作建议

日期:

适应气候变化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迫切需要的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有效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背景下,我国为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所作出的重大决策。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表明了应对气候变化是带路倡议实施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了:“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以及“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气候多样,若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走出一条兼具低碳和气候恢复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可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实践树立良好的典范。对于低碳发展,国际国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行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和实践还相对较少,而适应气候变化和“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迫切需要的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有效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显著[1]

“丝绸之路经济带”途径欧亚大陆腹地,属于典型的温带沙漠、草原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多在100~400毫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属热带季风、雨林气候,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地区气温呈升高趋势,且冬季增温幅度高于夏季,降水量也呈现增加趋势。

 “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环境差异大,灾害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台风、暴风雪和低温严寒、高温热浪、干旱、沙尘暴等。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危害日益加剧,很多气候灾害达到百年一遇,甚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菲律宾为例,2013年11月,超级台风“海燕”以315千米/小时的最高风速持续登陆(这是全球有纪录以来登陆时风速最高的热带气旋),造成了至少7千人死亡、1779人失踪、另有27022人受伤,菲律宾44个省份累计1600多万人受灾,114万栋房屋受损(其中55万栋房屋完全被毁),约400万人流离失所,超过了飓风“卡特里娜”(Katrina)和印度洋海啸造成的无家可归的人数总和,是2013年全球遇难人数最多的单一巨灾事件。台风“海燕”也对越南、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44.7亿元。近30年来,受自然灾害威胁的人口总量上升,经济损失逐年递增。据统计,在1995-2015年间全球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中,排名前十位有7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此可见,采取强有力的举措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必然选择。

 回顾国际国内适应气候变化的进程,可以发现,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支撑、制定适应规划、开展适应行动是适应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国际上,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发布的5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1]直接促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的签署,推动了内罗毕工作计划、巴厘路线图、国家适应行动计划等的制定与实施[2]。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和国际合作,我国也作出了切实的努力,2007年6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发布了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开展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研究,并于2013年、2016年分别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3],在2017年遴选了28个城市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试点工作。基于国际国内已开展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一带一路”适应气候变化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

“愿景与行动”中首先强调了“政策沟通”的重要性,表明了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当一个个独立的气候事件发生时,很可能跨越多个国家和区域,只有建立跨区域的多边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交流机制,制定统一的规划,整合区域资源,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2、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

“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经济整体上欠发达,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较弱。因此,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尽最大可能减小气候变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不利影响。要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首先需要摸清家底,如“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自身能够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资源有多少,缺少什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可以用于调配的资源有多少,还有多少资源需要外部支援?等等。同时,还应总结“一带一路”沿线协调采取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的经验,为其他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3、更新修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规划

更新修订的规划内容,既要包括:“一带一路”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现状、适应需求和目标,又要考虑当前面临的重大适应挑战,提出重点任务和可行的行动方案;既要考虑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差异和气候多样性,又要体现区域互联互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区域适应行动纳入《巴黎协定》全球2度乃至1.5度目标和排放峰值及路径,又要体现各个国家的具体升温情况和与本国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低碳发展路径;既要坚持趋利避害并举、适应和减缓并重的原则,又要反映本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特色,即在经济发展、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通过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开展促进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实现。

4、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防治减灾工作

防灾减灾,从时间尺度上说,是适应气候变化最紧迫的事项,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议题之一。由于气候状态的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范围和强度明显改变,加之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也使气候相关灾害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危害日益加剧、损失惨重。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体系,建设灾害应急响应信息平台,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灾害防御技术体系,加强灾害救援和抢险队伍建设,建立应急物资设备与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布局合理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等,都是适应气候变化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5、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

集中“一带一路”国家的优势科技资源,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适应科技跨越发展,充分发挥适应科技的先导引领作用,是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计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规划“一带一路”适应科技创新工作时,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重大气候威胁、重大适应挑战,甄别关键科学问题,进行重点攻关,实现适应科技的重点突破。同时还应注意基础理论创新与适应技术进步的互相促进、同步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草根”适应技术,鉴别和挖掘这些“草根”适应技术,同时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问题研发关键适应技术,凝练升华形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系统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

6、实施一批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项目

1)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支持系统,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创新适应气候变化的气候服务机制;2)采用标准规范的气候观测数据和情景、社会经济数据和情景,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当前脆弱性和未来的气候风险,为“一带一路”的适应决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3)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脆弱性和气候风险大的关键节点、重点区域,落实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国际骨干通道和口岸基础设施安全、输油输气管道和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安全、跨境光缆等通讯设施安全等;4)在“一带一路”设施联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对脆弱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及栖息地的保护,根据气候变化的情况设计合理的迁徙廊道,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5)保障粮食安全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优先议题之一。挖掘区域内的农业适应技术优势,有效实施农业适应技术转移,在典型区域、代表性国家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区;6)开发农林牧业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并推广和实施,开展巨灾债券的市场机制探索,进行“一带一路”气候融资市场建设的探索;7)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加大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普和公众宣传,提升公众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

 

作者:许吟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1] 国家气候中心http://news.weather.com.cn/2017/05/2705352.shtml

[2] http://www.ipcc.ch/publications_and_data/publications_and_data_reports.shtml

[3] http://unfccc.int/documentation/documents/items/3595.php

[4] http://www.ccchina.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