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尽管天然气与煤炭价格低迷,可再生能源成本的急剧下降仍将推动全球电力系统的根本性变革,而转型中巨大的投资需求仍需稳定的气候政策来支撑。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最新报告,随着规模扩大,供应链,技术升级以及政策完善,光伏与风电成本在未来十年里的降幅可达26%-59%。彭博新能源财经报告预测,可再生能源在未来5-15年将成为许多国家最便宜的电力。然而若要实现2℃温控目标,可再生能源仍需数万亿的额外投资。根据Allianz气候与能源追踪评估,G20国家现有政策不足以实现电力部门去碳化的目标。G20国家在2035年前每年投资缺口高达7100亿美元,有一半来自巴西,印度,印尼,中国以及南非。其中中国每年面临约2080亿美元投资缺口,但同时也是第四个最有吸引力的市场。上周法国成为首个批准《巴黎协定》的工业化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表示将在9月G20峰会前批准该协定。第二届G20能源部长会议将于下周召开,这是各国部长促进能源获取,投资能效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契机,助力全球清洁能源转型。 热门微博 MT@气候组织TCG:#RE100# 可再生能源领域将吸引7.8万亿美元的投资,其中路上和海上风电投资达3.1万亿美元。实现2摄氏度目标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关键点 可再生能源凸显成本优势,未来可为许多国家提供最低价电力。彭博新能源财经报告指出,2016至204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将吸引约7.8万亿美元的投资,其发电量将分别在2027年和2037年超过天然气和煤炭,成为许多国家最便宜的用电选择。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评估,随着技术与市场成为主要驱动要素,2025年太阳能发电成本将比2015年下降59%,海上与陆地风力发电分别下降35%和26%,届时全球光伏和陆地风力发电的平均成本每千瓦时仅耗5至6美分。 G20国家可再生能源投资缺口正在扩大,实现气候保护目标需要更多资金支持。世行最新报告指出,2015年可再生能源吸引了私人资本参与投资额的近三分之二。然而,根据Allianz气候与能源追踪分析,由于气候政策的不稳定性以及电力部门落实去碳化目标时的效率低下,G20国家可再生能源投资缺口正在增加。在2035年前G20国家每年投资缺口高达7100亿美元,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影响各国实现2度平均温升控制目标。G20国家峰会将于9月在杭州召开,届时G20国家需释放稳定的政策信号,增加投资者信心;并加强领导力,发挥市场功能,制定相应措施应对具体投资风险。 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可拉动就业,带来经济与环境双增益。气候变化影响职业健康与生产效率,加剧水资源短缺。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可以从源头削减空气污染物,保护公众健康,守住资源环境生态红线,节约社会公共卫生资源。最新研究显示,到2030年实现50%可再生能源供能将为澳大利亚创造2.8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在全球范围内,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若能增加一倍,每年将在全球拉动1.3万亿美元GDP,创造2440万个新增就业,保护400万人免于过早死亡。 媒体报道 太阳能及风力发电价格速降(在线报导) 报告说低价天然气和煤炭无碍可再生能源发展(新华社) 发改委:5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产量同比下降15.5%(人民网) BNEF:2016年新能源展望的10大发现(彭博新能源财经) 21年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超过煤炭(科技日报) 可再生能源持续凸显成本优势,即使煤炭和天然气价继续低迷(彭博新能源财经) The World Nears Peak Fossil Fuels for Electricity (Bloomberg) 法国批准巴黎气候协定(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资源与工具 报告:Allianz气候与能源追踪(英文)(Allianz) 报告:改变的力量:2025年光伏和风力发电成本下降的潜力(英文)(IRENA) 报告:可再生能源促进澳大利亚就业(英文)(Climate Council) 文章:刘强:化石能源发电要考虑外部成本(中外对话) 执行报告:中国“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2016-2020)(中国煤控项目) 报告:全球可再生能源与就业 2016(英文)(IRENA) 报告:中国燃煤发电项目经济性研究(绿色和平) 报告:健康与气候变化:保护公共健康的应对政策(英文)(柳叶刀) 推荐信息图 化石能源电力达峰年2025(BNEF) 图片下载 德国风电(Flickr),空间站光伏板 (Flickr),可再生能源就业(IRENA) 大家说 “2016至2040年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将达7.8万亿美元,但如果要使世界碳排放量达到实现联合国2摄氏度气候目标指导下的水平,则仍需要数万亿的额外投资。”——BNEF欧洲、中东和非洲区域业务负责人、《2016年新能源展望》首席作者Seb Henbest “令人吃惊的是,除了在北美,我们的预测并没有显示将会出现天然气黄金时代。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发电资源,天然气将在2027年被可再生能源超越。到了203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超过煤炭发电量。”——《2016年新能源展望》高级能源经济学家Elena Giannakopoulou […]
诞生于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机制,将在2016年9月于杭州召开第11届领导人峰会。创绿中心将持续关注G20议题,敬请关注。
导语 超强厄尔尼诺虽然结束,但其影响仍凸显出城市基础设施及应急响应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上的不足。近日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纽卡斯尔和悉尼等东部沿海城市遭遇特大暴雨袭击;法国数万民众因中北部地区的洪灾被迫撤离,卢浮宫,奥赛美术馆等因塞纳河涨水紧急闭馆转移馆藏,截至8日洪灾造成当地4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10亿欧元;中国南方多地房屋,农田与电网均因极端天气事件被损坏,北京遭遇罕见强降雨与冰雹,哈尔滨部分街道因暴雨和冰雹变成“冰河”。面对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建立气候智慧型城市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实现低碳繁荣。近日中美气候峰会上,更多城市采取气候行动, 加入2015年成立的“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APPC)”联盟,承诺在2030年国家达峰目标前实现碳排放峰值。一份最新报告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在低碳建筑、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三大行业的投资需求将高达6.6万亿元人民币。 热门微博 MT@财新网:#数字说#【中美气候峰会召开 城市“达峰”知多少】中国碳排放需在2030年达到峰值,城市是减排主力;追踪城市人口、人均GDP变化、各部门的排放趋势等,能判断城市是否达峰。 关键点 气候变化影响不分国界,需要各国共同采取应对行动。随着超强厄尔尼诺的结束与拉尼娜现象的接踵而至,中国多地遭受洪涝灾害,大面积房屋倒塌和电网被破坏,河南省极端的暴风雨和冰雹造成小麦倒伏,使农业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在遭遇强降雨后成泽国,主要城市遭受洪涝威胁。法国数万居民因中北部地区百年罕见的水灾被迫转移,塞纳河的水位居高不下,使卢浮宫与奥赛美术馆不得不闭馆转移藏品。 建造气候智慧型城市有助于实现低碳繁荣。城市地区占全球GDP的85%,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5%,同时,住建部资料显示,2007-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下水道瓶颈”,“逢暴雨必涝”成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所遭遇的“成长烦恼”。继去年北京等城市承诺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后,本届中美气候峰会上更多城市加入了“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未来将在设定富有雄心的目标、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建立气候行动方案等方面加深合作。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未来五年中国在建筑、交通和能源等关键行业的低碳投资需求达6.6万亿元,其中大部分将借助创新性政策与金融工具推动民间资本投入城市的低碳能力建设。 极端天气事件或成新“常态”,亟需更多国家和城市发挥气候领导力。联合国环境署最新报告显示,在欧洲地区,空气质量低下与气候变化是公众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最大威胁之一。近日第八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声明表示,中美将致力于推动《巴黎协定》的尽早生效以及全面实施,并在民航和机动车减排等方面促进合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框架》外,多边及双边机制对于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的推动也至关重要。占全球碳排放总量84%的二十国集团将于今年9月举行G20杭州峰会,这将是G20国家首脑用实质行动展现气候领导力,为全球去碳化进程注入新动力的契机。 媒体报道 极端天气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轮番肆虐 极端天气可能愈演愈烈(华尔街见闻) 极端天气“席卷”全球(网易新闻) 极端天气肆虐 中国部分地区受灾较重(中国新闻网) 特大暴雨袭击澳大利亚东海岸 已致3人死亡(人民网) 印度干旱、法国大水 厄尔尼诺现象愈演愈烈(央广网) 百年少见 法国迎来洪水考验(新华社) 超强厄尔尼诺已结束 发生极端天气概率仍很大(中国青年报) 雷暴雨和龙卷风 半数美国遭极端天气威胁(侨报网) 极端天气致河南67153人受灾 14万亩小麦倒伏(新浪) 强风、暴雨加冰雹 北京遇到“风雨雹”(新华社) 气候智慧型城市 低碳试点将扩大到100个城市 “十三五”低碳城市投资需6.6万亿(21世纪经济报道) 创新投融资促城市智慧型发展(Bloomberg) 未来五年,中国低碳建筑/绿色交通/清洁能源投资需求达6.6万亿元(保尔森基金会会) 中美气候峰会召开 城市“达峰”知多少(财新网) 资源与工具 通讯: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气候变化问题特别联合会议(外交部) 报告:中国城市绿色建筑节能投融资研究(保尔森基金会/能源基金会等) 演讲:迈克尔·布隆伯格:创新投融资促中国城市智慧型发展(国新办) 成果清单: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具体成果清单(新华社) 报告:高温与干旱:气候变化、水与经济(英文)(世界银行) 报告:气候变化和劳动:高温作业的影响 (CVF/国际劳工组织 ILO) 执行报告:中国“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2016-2020)(中国煤控项目) 报告:中国水源—能源—粮食 路线图: […]
导语 粮农组织与牛津大学联合发布报告指出,合理的饮食习惯不仅能降低人群中肥胖症水平,而且减少肉类摄入和拒绝食物浪费具有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效应。农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因肉类消费增加而不断扩大规模的工业化畜牧养殖是农业温室气体主要源头之一。近日发布的《201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居民平均每日摄入鱼,禽,蛋的总量不超过200克。有分析评估,如果中国居民按照膳食指南的标准,减少对肉类的过度消费,可以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将达到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5%。粮农组织报告指出,在全球80多个发布了膳食指南的国家中,只有四国率先将现代食品生产系统以及饮食模式给环境带来的威胁联系起来。英国智库建议各国政府发挥领导作用,采取综合策略引导饮食习惯的改变,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到粮食生产与规划中,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健康的双赢。 热门微博 MT@拯救地球网站: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在一份题为“气候变化,饮食变化,降低肉类消费的途径”的研究报告中称,政府在减少肉类消费的过程中必须发挥领导作用。报告认为,对于进行大规模饮食习惯的转变,政府是唯一具备必要的资源和能力的行为主体。目前,政府对此高估了来自公众的阻力。 关键点 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而气候变化影响着脆弱地区的粮食与营养安全。粮食生产已经彻底改变了地球的面貌,成为导致滥伐森林,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4.5%,高于全球机动车碳排放总量。目前全球仍有八亿人口饱受饥饿与营养不良的折磨,而气候变化影响又给粮食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农户,造成不利影响,威胁粮食与营养安全。 均衡的饮食有助于实现健康与减排的双赢。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报告,改变全球膳食结构将极大减轻粮食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并减少食物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01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居民适量摄入鱼、禽、蛋和瘦肉,并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食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中肉制品需求增加到原来的四倍,而肉类生产比蔬菜需要更多的水和能源。根据野生救援协会即将发布的报告,如果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完全遵循膳食指南的标准,可以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全球碳排放的1.5%。 可持续的饮食和粮食生产体系需建立在具体可行的政策法规之上,这需要各国政府发挥领导力。Chatham House报告指出,膳食指南是第一步,但在减少肉类消费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领导作用。粮农组织研究也表明,大部分国家的膳食指南未能考虑饮食选择对环境的影响。若要确保膳食指南在食品消费上产生实效,需要各国在国家层面制定具体可执行的政策,通过粮食生产规划与食品消费相关指引,将可持续理念与居民饮食方式和粮食生产规划相结合。巴西编制的膳食指南强调可持续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提醒公众不要受广告宣传等因素的影响,并倡导公众不买过度加工的食品,以保持健康,并保护传统的饮食文化。 媒体报道 粮农组织发布膳食指南 推动有利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饮食习惯(联合国新闻) 加纳食品与农业部称将根据气候变化调整农业政策(商务部) 外媒称中国人少吃肉能"救地球":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参考消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发布(人民网) New Chinese Dietary Guidelines To Cut Meat Consumption By Half, Slashing Carbon Emissions(Climate Nexus) China’s New Dietary Guidelines Could Be Good News For The Climate (Climate Progress) China is encouraging its citizens to eat less meat […]
导语 为期11天的波恩气候会议在落实巴黎气候承诺路线图上取得切实但缓慢的进展,而本周召开的G7峰会作为后巴黎时代的首个高级别首脑会议,是检验各国领导人能否用行动兑现承诺的时刻。经过为期两天的磋商,G7峰会领导人发表联合宣言,呼吁所有国家共同行动,推动《巴黎协定》尽早在2016年生效;在2020年前制定并通报2050年长期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以实现2度温控目标,并努力实现1.5度温控目标。此外,G7首脑重申淘汰所有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的承诺。去年G7承诺到2050年实现本国能源部门去碳化,然而兑现以上承诺需要G7国家立即停止对国际煤炭项目的巨额公共资金支持,以切实行动推动清洁能源转型。一份最新报告指出,去年可再生能源为全球810万人提供就业,同比增长5%。随着全球平均气温连续12个月创下同期新高,各国领导人需要利用多边机制尽快推动气候行动的切实落实,加速向低碳绿色方向转型,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 热门微博 MT@早报网:在日本三重县举行的七国集团(G7)伊势志摩峰会27日上午通过《七国集团伊势志摩首脑宣言》,确认将继续为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而团结合作。 关键点 G7集团首脑承诺气候行动,但需保持言行一致。作为巴黎大会后首个领导人峰会,G7伊势志摩峰会发表领导人联合声明,在气候、能源以及化石燃料补贴以及国际民用航空碳中和方面做出了承诺,以助力全球气候行动。一份最新报告指出,G7成员国在2007-2015年期间向国际煤炭项目提供了超过420亿美元的公共资金,其中日本,德国与意大利居前三。英、美和加拿大已采取行动逐步关闭本国的燃煤电厂,德国表示将在2050年停运全部燃煤电厂。峰会轮值主席国日本则计划未来向煤炭行业投入100亿美元,与G7集团的经济去碳化承诺背道而驰。 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史无前例,拖延行动只会增加气候适应成本。4月份全球平均气温比上世纪同期高出1.1℃,5月中旬南半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首次超越400ppm,全球实现2度温升控制目标,甚至是1.5度温控目标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化石能源全部燃烧殆尽,可使地球平均升温接近10℃,让全球陷入更不宜居的困境。尽管这一极端情况成为现实的可能性较低,但随着洪水,林火等极端天气事件爆发的频率与强度不断增加,全球各地尤其是脆弱地区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将面临巨大资金缺口。 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能创造更多就业,改善环境和人类健康。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研究发现,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为810万人提供就业,同比增长5%;如果2030年可再生能源能够实现翻倍,那么将创造2400万个就业机会。环境署在联合国环境大会发表最新报告称,每年由环境退化和污染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是冲突致死人数的234倍。可再生能源领域有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摆脱对煤炭的依赖不仅是有效的气候行动,也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 媒体报道 G7与气候谈判 G7峰会讨论气候变化问题 将促使《巴黎协定》年内生效(环球网) G7峰会通过首脑宣言(联合早报) 该交成绩单了 看看这些G7成员都做了什么!(汇通网) The G7 Summit: A Paris Agreement Litmus Test (Huffington Post) Cool Japan or Coal Japan?(Hoffpost) 专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绿色低碳已成世界发展潮流(中国新闻网) 联合国环境署: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缺口远超预期(中新社) 气候变化影响 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 为何仍需更大努力?(中外对话)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温纪录在四月份连续第12次被打破(联合国新闻) 研究:全球化石燃料若耗尽 地球将比预测更不宜居(中国新闻网) 空气污染 环境署报告:空气污染水平上升8% 世界需采取更多行动净化空气(联合国新闻) 全球每年七百万人死于空气污染,超过一半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新华社) 联合国环境署列出10大举措减少空气污染(中外对话) 联合国环境大会聚焦可持续发展议程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联合国新闻) 资源与工具 公报:G7峰会领导人宣言 报告:全球可再生能源与就业 2016(英文)(IRENA) 报告:掩人耳目:G7集团成员国试图掩盖向全球煤炭提供公共资金支持(英文)(NRDC, […]
导语 世卫组织最新数据显示,80%以上的城市人口呼吸的空气质量不达标,全球每年300多万人因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而中低收入国家的情况更为严峻,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有98%达不到世卫组织空气质量标准。世卫组织表示,城市室外空气污染的大部分来源非个人可以控制,需要城市,国家和国际决策者采取行动,促进更清洁的交通以及更高效的能源生产和废物管理。近日德国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创新高,而研究显示日本计划建设43个新的燃煤电厂给公众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并与七国集团关于经济去碳化的承诺背道而驰。将于本周在日本召开的七国首脑峰会是巴黎气候峰会之后的首个高级别领导人峰会,上周来自30个国家的30多万医生、护士及公共卫生专家签署全球健康声明,呼吁七国集团领导人加速从煤炭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以改善公共健康,创造低碳繁荣的未来。 热门微博 MT@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 | 空气污染#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由于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的环境中而过早死亡。空气污染源包括交通、工业、农业、发电厂、用固体燃料做饭和取暖、森林火灾、城市垃圾和农业残留物的露天焚烧等。空气污染会增加人们患中风、心脏病、肺癌、慢性和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键点 对煤炭的依赖威胁公共健康与环境。主要由燃煤引发的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公共卫生面临的最大威胁,可引发致命疾病的传播,极端高温,海平面上升,威胁粮食安全,并增加暴力冲突事件的爆发。空气污染是城市人口面临的一个主要健康风险,将增加心肺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并直接导致全球每年超过300万人过早死亡。摆脱对煤炭的依赖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提高职场的劳动生产率,延长预期寿命,并带来气候红利,帮助各国兑现巴黎气候承诺。 低碳交通与可再生能源是各国改善空气质量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世卫组织表示,城市,国家和国际决策者需要采取行动,促进更清洁的交通以及更高效的能源生产和废物管理。中国“十三五”规划首次将PM2.5写入指标。近日新西兰出新政推广电动汽车,发挥可再生能源优势。葡萄牙全国连续四天完全靠可再生能源供电。德国近日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新高,并计划于2050年停运全部燃煤电站。苏格兰关闭了最后一个也是欧洲最大的燃煤发电厂,结束其百年燃煤历史。 继续投资煤电不仅面临搁浅资产风险,还将错失低碳转型的多重效益。要落实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大多数已建和新建的煤电厂都将在寿命期满前被提前淘汰。最新研究显示,日本计划建设的43个新的燃煤电厂会加剧空气污染,并导致日本全国至少10000人过早死亡。这与七国集团的经济去碳化承诺背道而驰。上周来自30个国家的30多万公共卫生领域的代表呼吁七大经济体采取行动,为全球加速清洁能源转型作出表率,避免空气污染对于公共健康的不利影响。 媒体报道 WHO:全球八成城市空气不达标 城镇区空气污染惊人增长(环球网) 世卫公布PM2.5污染排行榜 邢台、保定进前十(搜狐) 世卫新数据:全球80%以上城市空气污染超标(新华社) WHO更新城市空气污染数据库 邢台保定进入全球前十(财新网) 日本大规模扩建燃煤电厂会带来什么影响?(北极星电力网) 资源与工具 新闻稿:许多世界最贫困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上升(WHO) 数据库:WHO 全球城镇空气污染数据库(英文)(WHO) 报告:清洁能源未来路线图2016(英文)(IRENA) 报告:健康与气候变化:保护公共健康的应对政策(英文)(柳叶刀) 专题:气候变化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 文章:建言“十三五 ”制定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建议书(中国煤控项目) 图片下载 空气污染(Flickr),G7国家燃煤电厂(能源大嘴,微信)七国集团首脑(Flickr) 大家说 “空气污染是造成疾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好消息是更多城市正在加紧监测空气质量,这样在采取行动改善空气质量的时候,它们就有了可以参照的标准。当肮脏的空气像毯子一样裹住我们的城市,最弱势的城市人群受影响最大,也就是最年轻、最年老和最贫困的人。”——世卫组织家庭、妇女和儿童卫生事务助理总干事Flavia Bustreo “城市空气污染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严重破坏人类健康。同时,人们的意识也在提示,更多城市正在监测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改善,全球呼吸道和心血管相关疾病就相应减少。”——世卫组织公共卫生、环境和健康问题社会决定因素司司长Maria Neira博士 “城市和国家政府使空气质量成为卫生和发展重点至关重要。空气质量改进时,与空气污染有关的疾病导致的卫生费用就会减少,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预期寿命延长。减少空气污染还会带来额外的气候红利,这可以是各国对气候条约承诺的一部分。”——世卫组织的Carlos Dora博士 相关气候快讯 厄尔尼诺影响持续,各国民众呼吁摆脱化石能源依赖 医学界:改善公众健康的前提是创造清洁能源未来 报告:空气污染到2050年将致660万人早亡 空气污染或加重洪涝灾害风险–报告 全球健康或因气候变化倒退50年,气候行动提供重要转机 – 报告 全球脱碳加速,煤电投资风险加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