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第六届中-印尼能源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凡荣与印尼能矿部电力司司长理达·穆利亚纳共同主持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围绕清洁能源技术的长期战略转变,可能会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2019年6月,我国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关要求向其秘书处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向国际社会报告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政策与行动信息。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领导小组办公室22日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
根据我们最新的报告,美国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未能在通勤中充分体现其作用。基于人口普查和就业数据,这个报告为公共交通系统如何服务于城市人口建立了12个新的基准。研究调查的美国城市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存在气候变化风险,且由于均没有建立任何大型公共交通系统为居民服务,这使气候变化风险更有加剧的趋势。
当前,政界与学界对于“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强力保障功能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八个重要方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只要有了这些制度,生态环境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根本性解决呢?很显然,这里面并不存在绝对性的必然关系。这是因为,如果所建构的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运行,那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本身的激励、规范、制约和引导等功能就无法彰显出来。这就涉及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实效性的问题。那么,如何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这其中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三个层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