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们最新的报告,美国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未能在通勤中充分体现其作用。基于人口普查和就业数据,这个报告为公共交通系统如何服务于城市人口建立了12个新的基准。研究调查的美国城市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存在气候变化风险,且由于均没有建立任何大型公共交通系统为居民服务,这使气候变化风险更有加剧的趋势。
当前,政界与学界对于“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强力保障功能已经达成了共识,认为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八个重要方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只要有了这些制度,生态环境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根本性解决呢?很显然,这里面并不存在绝对性的必然关系。这是因为,如果所建构的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运行,那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本身的激励、规范、制约和引导等功能就无法彰显出来。这就涉及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实效性的问题。那么,如何增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这其中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三个层面的问题。
12月14日,联合国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的最后一场边会活动举行。这场名为“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革命研究成果交流会”的活动吸引了大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嘉宾前来学习和交流经验。
中新社波兰卡托维兹12月13日电 (记者 陈溯 彭大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这一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关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成效。
11月30日,中英绿色金融工作组在伦敦举行了第三次工作组会议。在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绿金委)主任马骏与伦敦金融城绿色金融倡议主席Roger Gifford爵士共同发布了由中英组织起草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