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机构在海外投融资中作用的凸显,融资渠道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也越发重要。中国目前存在原有融资方式和规模与不断扩大的融资需求不相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初期缺乏境外融资经验和全球视野的管理体系等问题。
对于银行而言,至少要做到两个层面才能实现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银行一方面应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将资金重点投放到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经济领域,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在向客户和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的时候,要评价和识别项目潜在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加强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
尽管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截至目前尚无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评价标准,难以直接参照和借鉴。同时,不同海洋开发空间类型缺乏合理的特征描述,系统评价模式有待建立。
与会伙伴分别就能源融资现状及风险、海外负责任投资、开发性金融环境社会保障机制等议题分享观点、交流经验。
金融机构在全球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着关键的金融支持和引导作用。针对“一带一路”区域,有必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创新机制,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方面的积极创新,另一方面是政府、社会组织、智库研究机构、市场咨询机构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在“一带一路”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方面构建综合创新的支持机制。
政治基金会制度是德国的一种特殊制度,即指一个政治党派在德国联邦议会中获得稳定席位持续参政,这个政党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政治基金会在国内外开展基于政党政治理念的教育和研究性活动,基金会的活动经费由联邦政府提供,而且其资助的幅度与政党在议会获得的议席数量挂钩。政治基金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来自于对纳粹独裁的反思,是对基于民主与法治的共同底线的多元社会治理的一种推动。这种多元性、网络性的智库,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民心相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